2024年10月提交申请,经历了近6个月的漫长等待,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下的热门专业Design & Engineering终于迎来了“绿灯”状态,意味着沉寂许久的米理终于开始下offer。而我们马克笔设计留学的陈同学,就成为了第一个收到录取的幸运儿!
令人惊喜的是,这位“绿灯第一人”的背景其实并不“标准”,转专业 + 学位不匹配,但依然顺利拿下心仪的offer。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陈同学的申请背景
-本科院校:澳门科技大学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学位类型:BA(文学学士)
-GPA:3.2/4.0 -语言成绩:雅思7.0
-录取专业:MSc Design & Engineering
从视觉传达设计跨专业申请偏工程类的Design & Engineering专业,并且本科学位是BA而非BSc,陈同学的录取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也给很多有类似背景的同学打了一针强心剂!

他凭什么能成为米理绿灯第一人?
1.优秀的语言成绩。
雅思总分7.0,并且在去年10月份前就拿到成绩,这对于他的申请非常有帮助。而很多人更关注的”硬性背景“,陈同学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因为马克笔设计留学相信,语言+学术成绩+作品集+文书,这才是留学最重要的四大金刚,至于工作经验(特别是对应届申请而言)、课外活动经历、获奖经历等等都是只一个占比很小的因素。
2.出色的作品集+动机信。
2023年10月:开始线上课程
2024年6月:来北京参加线下课
2024年9月:作品集完成

其中通过线下课程完成了一个中型装置项目,不仅为作品集增添亮点,也体现了设计工程方向所需的动手与整合能力。







动机信打造:不是“套话”而是“深度匹配”
陈同学的动机信由马克笔资深留学顾问 Darren 老师撰写。我们来看看Darren是怎么挖掘亮点、打造逻辑闭环的:
“我在帮助陈学生撰写动机信时,核心目标是展现学生的真实动机、学术背景与未来规划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他与申请项目之间的高度契合性。”
以转折点切入,建立动机根源
- 动机信从陈同学在澳门科技大学的一个设计项目切入,该项目涉及将复杂医学信息转化为简洁的视觉表达。这个经历不仅建立了他对“医疗可视化设计”的兴趣,还明确了从“视觉传达”到“跨学科设计”的转变路径。
个人特质与设计能力关联
- 在动机信中我从陈同学长期学习小提琴与健身的经历入手,作为非学术背景对设计能力的滋养,体现学生对于“秩序”、“耐心”、“细致”等设计所需特质的长期沉淀与自我认知,增强了动机信的“人格维度”。
项目经历强化跨学科能力
- 通过环保艺术比赛与为盲人设计交通辅助工具的项目实践,进一步展现陈同学的“设计 + 技术 + 社会问题解决”的整合能力。这些案例为他申请工程与设计交叉的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标匹配与学校优势呼应
- 在动机信中陈述了陈同学对米兰理工课程内容(如3D建模、数字建模、工程流程等)的理解,并结合他的未来职业目标(如提升临床诊断与患者沟通效率),精准对接课程优势与个人发展愿景。
申请米理需要了解的两个问题?
其实通过陈同学的经历,我们就可以去回答很多小伙伴所关心的两个问题:
1.米理是否不接受转专业申请?对课程匹配度要求特别高?
2.米理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不接受文学学士的申请,必须是工学?
这两个问题也请了Darren大轮老师进行回答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小伙伴做一个参考。
Q1:米理是否不接受转专业申请?对课程匹配度要求特别高?
Darren: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多次回答过,米理肯定是接受转专业申请,当时这里我主要是针对的设计相关专业。就过去三年以来,我现在能回忆起的转专业成功申请的案例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转专业拿到数字交互设计DID专业的offer,软件工程转专业拿到数字交互设计DID专业的offer,景观设计转专业拿到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D专业的offer。几乎每年我所处理的申请中都有转专业成功的,只是跨度不同而已,有设计领域转的,有非设计领域转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课程匹配度,很多学生在咨询时,一些机构会以课程匹配度的原因建议学生不要申请米理。这种观点或者做法在我看来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米理只是在申请时要求学生提供课程描述,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专业需要对应什么样的课程匹配度或者对应的学分要求。而且从上面的转专业案例就可以看出,课程匹配度即使真的有要求,也是一个相对比重比较低的申请参考因素。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申请米理,只要你的GPA能达到学校要求(中国学生百分制不能低于80%),那么申请吧,肯定有机会。
Q2:米理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不接受文学学士的申请,必须是工学?
Darren: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确实如很多人所看到的那样,米理的官网要求上写了最好是BSc的学位,但是从实际的申请录取情况来看,几乎中国内地BA文学学士(包含少部分BFA美术学士)和BSc工学学士(BEng也一样)几乎是五五开。所以在我看来,学位更不影响你申请米理了。这里我延伸一下,真正看重学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丹麦科技大学的Design & Innovation专业,如果你不是工科学位就不要申请了,百分百会被拒。
不是“标准背景”?也许正是你的优势!
陈同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系统规划 + 真实表达 + 个性突围的结果。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留学申请不是“比谁条件硬”,而是比谁“准备更用心、更有策略”。
下一位“绿灯第一人”,也许就是你。
如果你也想冲击米理、或其他顶尖设计院校,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规划,欢迎随时找我们聊聊!我们愿意倾听每一个“不标准”的你,帮你找到最适合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