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5Fall即将落幕,Natt老师的访谈节目也终于回归啦!今天的主人公,是“马克笔米理绿灯第一人”、实现“跨专业申请”的陈同学。他的申请之路并非传统路径——既非标准背景,又面临学位不匹配的挑战,他是如何成功斩获名校Offer的呢?一起来揭秘他的故事!

Natt:可以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历吗?

Chen:我本科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开始成绩不错,绩点有3.6。但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对整个评分体系产生质疑。之后又遇到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我变得越来越逃避课堂。大二大三期间,沉迷于消费主义和无意义的生活,但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种状态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我开始阅读哲学与投资书籍,比如叔本华和芒格,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应由外界定义,而要自己构建。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不同学科中寻找构建知识体系的路径。这四年,我总结为“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

Natt:那你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申请时间线吗?

Chen:我是在2023年10月左右开始准备作品集,但断断续续直到2024年11月才完成。毕业后我去到了马克笔的线下工作室,还和Natt老师一起跑步,那段时间的生活节奏很积极。作品集的进度也没有落下,申请节点都按时完成,最后顺利提交了所有材料。

Natt:你都申请了哪些学校呢?

Chen:我申请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拉夫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诺丁汉大学;香港申请了香港大学;欧洲方面是米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则是新南威尔士大学。

Natt:目前收到了哪些Offer?有没有纠结的专业?

Chen: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因为我的绩点被拒了。其他学校基本都发了Offer。最后我在香港大学的IDT专业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医学可视化与人体解剖专业之间犹豫了一下,最后我还是选择去港大读书。

插播一下,陈同学在接受采访后,收到了米兰理工大学Design & Engineering专业的录取offer,成为了马克笔第一个收到录取的幸运儿

Natt: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申请GSA的医学可视化专业呢?选择它的动机是什么?

Chen: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段时间我开始健身,我认为健身是需要对解剖知识有所了解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健身。当我了解这个专业后发现很契合自己的兴趣。二是我在大学的时候曾陷入存在主义危机,对“意义”充满困惑。在慢慢思考的过程中我找到目标——想要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份子,哪怕只是铺垫作用,这份理想让我坚定了方向。

Natt:你的本科背景是视觉传达方向,那选择港大IDT专业,会不会对跨专业感到有压力?

Chen:非但没有压力,我还特别开心,终于能摆脱设计的苦海(笑)。家人也希望我留在香港,我自己是个“精神广东人”,未来想留在大湾区发展,而且家里也有人在港大,可以互相照应。收到港大Offer后,我反而比拿到GSA更安心。现在也开始补习高中的物生化知识,也算是继续我的解剖学习,所以我觉得港大是很折中的选择。


Natt:聊了这么多关于你申请和专业选择的情况,接下来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作品集项目吗?

Chen:我一共做了六个项目,分别是:交互设计App、服务设计相关、游戏设计、Arduino装置、再加上我的毕业设计:一个AI对话项目,结合了加缪的哲学,通过图像与音乐展现人类困境,做这个项目我感觉有点费力不讨好。

Natt:在这段准备时间里,你的心态如何?

Chen:非常不稳定。尤其是毕设期间,一边担心毕设不过,一边担心作品集没完成,感觉什么都抓不住。我还有一个“毛病”是学东西一定要系统性理解,不然就学不进去,但一学就停不下来,结果时间又不够。现在回头看,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我知道我未来要做什么”,所以过程再难也能坚持。

Natt:现在的你对硕士阶段有什么期待吗?

Chen:我希望能像大一那样认真学习,挑战自己。对学校本身没有太多期待,更看重它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未来三年内计划工作一段时间,然后申请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并在PhD阶段申请美国的项目。

Natt:第一次听你讲以后会申请PhD,那你PhD打算选择什么方向?

Chen:还是与生物相关的方向。我打算一直读下去,不想只停留在一个方向,想要再去攻读其他方向。我希望自己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科学家,艺术对我来说更像是精神的调料

Natt:了解到你的精神世界,很好奇你对于未来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Chen:现在我的基本情况就围绕着运动乐队、音乐,健身。我把握住现在自己的基本盘,那么未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相信未来的我也是充实的。

结果本身只是一个附加的产品,我想很多人的方向都是错的,应该把构建系统的流程当作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怎么用高效的方式去学习和做作品。

Natt:给准备26Fall申请的同学们一些建议吧!

Chen:我建议大家带着“摆王”的心态和“卷王”的执行力,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学会与无意义共处。但也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把每天的时间用在值得投入的事情上。

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每天在工作之后的四小时,思考如何提升自己,不管是思想还是技能。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感谢陈同学接受采访,也祝愿陈同学的香港学习之路越来越好!陈同学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学申请并不只是拼背景、拼绩点,更是一次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过程。从迷茫到清醒,从逃避到主动,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只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哪怕起点不“标准”,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希望陈同学的故事,能为你带来力量和方向。期待下一个学长/学姐的故事吧~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