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备受中国学生喜爱。它不仅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稳居前列,还拥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全英文授课环境,以及优越的亚洲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国际化且实用性极强的学习平台。
但对于很多“非985/211”背景的同学来说,NUS依旧是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今天,我们采访的主角——Noah,正是来自双非院校的“逆袭代表”。申请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申请计划的变动,参加实习,最后成为马克笔设计留学第一个拿到NUS录取的同学,他的故事充满了波折、调整与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同学的NUS申请故事,看看他是如何打破“出身限制”,一步步走到梦想门前的。


Natt: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申请背景,顺便讲讲都拿到哪些院校的offer了?
Noah:我本科是双非一本院校,专业方向是智能化包装设计,GPA只有82分,坦白说并不算理想。
今年我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Masters of Design in Integrated Design的录取,香港城市大学MFACM的面试我选择了放弃。去年倒是收到了昆士兰大学的offer,只要提交语言成绩就能拿到正式录取。但作为一个 INFP,我的目的性很强,既然选择要去新加坡,别的offer就不考虑了。

Natt:那回顾一下你的留学申请时间线吧!
Noah:我准备时间比较长,从2022年一直持续到2024年初。最初在2022年到2023年底,我主要集中精力准备作品集,这段时间里考了一次雅思,之后休息了半年。2023年初,我继续投入到作品集中,直到2024年提交申请。
我总共完成了5个项目:第一个是与游戏相关的交互设计;第二个是服务设计方向;第三和第四个项目与Arduino相关;第五个则是我在本科院校完成的课程项目。
实际上,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就已经有意识地为申请做准备。2023年秋季我进行了第一次申请,后来又在2024年再次投递。毕业前,我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实习,为国防大学做了一些项目;2024年,我又进入腾讯实习。中间还抽时间参加了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Workshop。




Natt:你申请时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Noah:我在准备2024Fall申请时,是第一次做这类作品集。一开始完全没有方向,看了很多小红书的分享,发现自己做的和别人的差距很大,一度很沮丧。
不过让我振奋的是,我第一次申请时就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ISD的面试机会,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了。
另外,雅思的准备也让我印象很深。我因为拖延症一直拖到2024年9月才考试,第一年申请时甚至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下来,差点放弃。但我逼自己坚持了一个月系统学习,最后考了6.5分,虽然不算高,但让我更认可自己“能坚持下来”的那部分。
Natt:当时是如何安排雅思学习的?
Noah:我报了一个系统的雅思课程,重点提升阅读和听力这两项,因为是我的弱项。备考策略其实很“笨”:就是大量刷题+总结错题+制定阶段计划。印象最深的题目是“piece of new law”,考试时超级紧张,但还是凭着基本表达答了下来,成绩出来后我挺满意的。


Natt:你申请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DID算是转专业吗?
Noah:我不觉得这算一个彻底的转专业。NUS的Design in Integrated Design(DID)专业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设计方向,融合了交互、产品、服务等多个领域。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大类,不同方向间是可以迁移的。NUS的课程设置能帮助我找到未来真正适合自己的设计路径。
Natt:你还参加过香港理工大学的summer school,体验如何?
Noah:Summer school时间不长,大约一个月,课堂内容并不算深入,但我收获了很多人际关系的体验。当时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去,但现在看来真的很值得。我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我们到现在还保持联系,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了更多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Natt:不同于summer school和新朋友的思维碰撞,你的两段实习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Noah:实习最大的价值在于验证你是否真的喜欢未来要从事的行业。很多人毕业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某个行业,实习就可以帮助我们提前进入到状态中。
实习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融入到工作当中,我觉得这点也同样重要。

Natt:summer school和实习经历对你的申请帮助大吗?
Noah:有的。比如我在暑校特意选了一门关于AI的课程,是希望面试时可以表达出我对AI与设计结合的关注点。而实习经历则能让我更有说服力地告诉学校,我懂得如何把设计方法落地,并愿意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打磨能力。

Natt:你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和留学的国家什么期待?
Noah:我看重NUS的几点:小班教学、导师资源好、studio项目制教学。这个专业有两个semester分别对应两个design studio,我觉得这种基础教学对我很有用。
未来我可能会考虑读博,小班制教学的教学资源就会均匀一些,我也能很快联系到老师。其实我在拿到offer后已经通过领英添加了学校老师的好友,又翻看了他们的过往履历,哪些内容符合我想要学习的方向,这样之后重点去学那些老师带的项目和课程。同时我还加了不少学长学姐,提前打好基础。
至于生活方面,其实我对新加坡没有太多幻想,可能会选择在家学习或短途旅行,专注提升自己。
Natt:谈一谈你5–10年的远期目标吧?
Noah:我现在没有确定要不要读博,这要在研究生阶段慢慢判断。我规划是两条线并行:一边全力投入学术,未来申请澳洲或欧洲博士项目;另一边留意国内和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准备秋招。如果后期想走科研,这段硕士经历会是很重要的跳板。

Natt:你对正在准备申请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Noah:对想申请NUS-DID的同学说,不要因为自己是双非或GPA低就放弃。我就是个例子,只要你准备充分,NUS也欢迎多元背景的学生。听说这几年还有扩招趋势,更是机会所在。
如果你已经锁定了目标学校,建议尽早在领英上联系导师或在读同学,提前建立印象,对后期面试或申请会很有帮助。
另外,DID这个专业今年新增了视频自我介绍的要求,这是一个展示你个人优势的好机会。比起作品集,视频更能展现你的性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最后,如果你还在大一大二,建议提高自己的GPA,作品集不要拖太久,集中半年或一年完成是最理想的。时间拖得越久,越容易懈怠,效果也不会更好。感谢Noah同学的真诚分享,希望他的经历能给正在准备留学申请的你带来启发与信心。留学路上,也许并不完美,但只要你肯坚持,总有机会闪光。期待下期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