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六年后,你还会选择出国留学吗?有些人选择安于现状,也有人希望走出舒适圈,探索新的可能。今天我们采访的Tina同学,正是在职场积累多年经验后,决定于今年秋季前往香港继续深造。是什么促使她做出这个重要决定?又是怎样的思考让她踏上新的旅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Natt:让我们欢迎Tina同学,先跟小伙伴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Tina:我是Tina,本科主修工业设计,同时修了一个工商管理的双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企业工作,到现在差不多有六年了。今年拿到了几所学校的offer,其中包括英国的一些院校:拉夫堡大学的两个专业——服务设计专业(MSc Service Design Innovation)和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MA User Experience and Service Design);南安普顿大学设计管理专业(MA Design Management);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循环经济专业(Design Innovation & Circular Economy);格拉斯哥大学国际管理与设计创新理学硕士MSc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 Design Innovation
但我更关注的是香港地区。
我最终拿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硕士(MA Creative Media),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两个专业——智能服务设计(Smart Service Design)和智能可穿戴技术(Intelligent Wearable Technology)。欧洲的学校我也申请了,但在拿到港校offer后就没再关注,甚至申请费都没交。目前我已经决定去港理工读智能服务设计了。









Natt: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工作背景吗?这六年都做了哪些内容?
Tina:我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虽然我主修的是工业设计,但也有平面和三维方面的技能,所以工作内容主要是品牌视觉设计,比如KV、海报、线下活动物料等。
不过,这家公司太大了,给我一种“养老”的感觉。每天做的事情都很固定,像一颗螺丝钉,这跟我想象中的职场有些出入。所以两年后我就跳槽去了上海。
在上海的这段经历,我逐渐从单纯的视觉设计转向品牌设计。需要参与制定品牌调性,甚至是整体的品牌策略,也参与了一些营销活动。这个方向不再只是“做图”,而是锻炼了我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成了我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Natt:你在申请的时候已经是职场人了,能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科情况和整个申请节奏吗?
Tina:我本科就读于211院校,成绩中上,没有准备考研,毕业后直接工作了。我的雅思是6.5,小分5.5。正式准备申请是在2023年12月,24年1月和4月分别考了雅思,第二次终于达标。
24年3月开始跟着natt老师做作品集,整整一年都在为申请做准备。11月开始陆续递交申请,中下旬进行了英国院校的面试,最终在25年1月拿到了港理工的offer,后面也拿到了其他学校的offer。


测试ing

Natt:你的时间安排很清晰,那整个申请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节点让你特别辛苦?
Tina: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备考雅思的阶段。我属于脱产学习,一边发疯一边去学,每天睁眼到睡前都在学英语,背单词,状态崩溃但也只能坚持,一直到雅思成绩合格。
第二个阶段是在职准备作品集的那段时间。从2024年5月回去上班以后到作品集完成的节点里,两点一线几乎没有社交,每天下班就是坐在电脑前继续做作品集。周末除了去健身房,就是一整天做作品集,压力非常大。


学雅思&考雅思
Natt:准备期间有没有过心态崩溃的瞬间?
Tina:当然有。我觉得大多数申请者跟我一样都会在过程中产生怀疑,一边质疑自己一边又不得不往前推进。我就是典型的一边焦虑一边干事的人,会担心雅思不过、申请失败、作品集做不完……但这些情绪都是常态,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没法做到完全不焦虑。

Natt:你工作得挺好,为什么突然想去留学了?这个动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Tina:这个想法最早出现在2022年。当时有个同事说他申请到了港城的学校,我就想到自己在工作之后唯一能学进去的就是英语,开始思考自己考雅思是不是也可以去留学。
同时,那段时间我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特别着迷,还做了一个关于画家的思维导图。
这两个兴趣点撞在一起,我开始关注意大利的设计专业,尤其是米兰理工大学,设计专业很强、性价比也高。从那时起,留学的种子就埋下了。
Natt:听起来意大利才是你梦想开始的地方,那为什么最终选了港理?
Tina:因为我已经有了工作经验,我希望选择的专业能延续我在品牌与用户体验方向的积累,而不仅仅是继续做视觉执行。服务设计这个方向,刚好融合了设计逻辑和社会问题解决,让我觉得很有价值。
米兰理工和港理都是我的目标校,但港理离家近,设计实力也很强,两个对我来说都是不错的院校。

录video

Natt:你的申请结果已经非常不错了,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觉得自己拿到这么多 offer 的关键因素吗?
Tina: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我的学习能力。虽然我自己不太会特别去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一直都比较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考试和项目,外界看来可能觉得我学习能力不错。比如大学期间成绩还可以,也担任过班干部,还修了一个双学位,我觉得这些可能是老师们比较认可的地方。
第二是我的工作能力。很多前辈或同事都说我抗压能力强,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协调沟通的项目中,我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还算稳定。虽然我自己并不会觉得自己特别突出,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常常能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所以我想,综合来看,我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应该是我申请时能拿得出手的一部分优势。
Natt:你本科修了工商管理双学位,对申请有什么帮助吗?
Tina:我觉得工商管理的学习间接影响了我的职业发展。当时虽然觉得这门课“虚”,但现在来看,广告、营销、人力管理、会计、经济、运筹学等内容,反而成了我后来做品牌设计时的知识基础。尤其是广告营销这门课程,跟工业设计的课程完全不一样,但我能把它反哺到我的设计里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工作后在跟老板做项目汇报时,我会站在一个更综合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只是从设计出发。我相信你学过的任何东西,在未来都会成为潜在能力,只是当下未必显现出来而已。

Natt:你九月份就要去上学了,最近几个月有什么计划?
Tina:我现在还是在职状态,预计7月中旬辞职,想留出时间去旅行比如新加坡找朋友,剩下的时间也陪陪家人。准备8月底搬去深圳,开始适应那边的生活。
我觉得这样的假期比较珍贵,可能后面就不会再有这样一段时间可休息放松了。
Natt:对于香港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期待吗?毕业后你有打算做什么吗?
Tina:我对香港的生活没有什么期待,因为去过太多次了,街道狭小,好玩的地方需要上山下海,比较花费时间,逛街也没什么可逛的。
我更期待在港理的生活,首先是期待校园生活,会设想遇到什么样的人,学到什么东西,一想到又有新的东西要注入到我的脑子里,还有点激动。我很怕工作久了就想要稳定下来了,身边很多朋友就不想在企业里呆了,想要考公考编。现阶段我还是想要再去体验一些东西,去学一些东西,未来我也会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毕业后我其实没有特别长远的规划。初步想法有两个,一个是在香港工作,另一个是考虑博士或学校内的RP岗位,继续做研究类的事情。我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但肯定会继续探索。

Natt:对于正在准备申请的学弟学妹,你有哪些建议?
Tina:如果你有留学的想法,就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中会有焦虑,也会自我怀疑,这是正常的,不要被这些情绪阻碍了前进,把握当下就好。
我一直告诉自己:你正在“登山”,就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不必回望过去,也不用提前想象终点。走好当下,就是最重要的事。
我觉得人“随便活活就好了,不要去太过纠结和内耗,以后工作上也是,你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纠结小半天,连工作都做不好,这完全没有必要。

Natt:除了心态上的建议上,有没有实操层面的建议?
Tina:面试一定要提前准备。我在12月底到1月初这段时间里参加了三场英文面试,压力非常大。可能很多同学跟我一样,英语没有那么好,也是第一次纯英文面试会比较担心。所以我建议大家提前写好面试常见问题的英文稿,熟悉表达方式,就算临场出现了没有准备的问题,也能应对得上。
另外也不要太纠结语言本身,把它当作沟通工具,就当是一场正常的conversation,用清晰的逻辑表达自己就够了。
感谢Tina同学接受我们的采访,她没有轰轰烈烈的戏剧性决定,也没有“裸辞+爆改人生”的热搜标签。但她的故事很真实,也很值得我们参考:她在怀疑中行动,在焦虑中坚持,在不断验证中前行。希望这次分享,能给同学们一点鼓励。期待Tina同学的香港求学之旅,下期采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