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果你现在大二下,看到学长学姐的设计项目,尝试学习和模仿了他们的设计表达;或是进入到各种课外辅导,深入磨练了诸如手绘或建模渲染的技法;但经过这些步骤后,你渐渐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技法熟练的绘图工,开始一点点意识到似乎设计需要靠方法作指引。那么,恭喜你,你开始意识到了设计的本质不是技法,而是解题方法。然而此时,你回头看看周围,小伙伴们似乎沉溺于红点概念奖、红星奖、iF Concept 这类似乎不需要什么方法就能做的设计上,而自己在做类似设计时产生了一点点动摇。

似乎你醒了,而大部分小伙伴都没醒?

囚徒困境

图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4c0c30102xepw.html

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当你一直被囚禁在洞穴之中,你看到的世界仅仅是在真实世界在墙上的投影,你和你的小伙伴们笃信这就是世界的全貌。然而突然一天,你醒了,你开始发现这仅仅是投影,你如何能够说服自己,说服别的小伙伴呢?

现在的你,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感觉呢?你意识到了一些你自己也说不清的设计路径,但是连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更谈不上唤醒小伙伴们。你似乎早一步发现了自己的困境,开始怀疑概念设计或拍脑袋设计。但看看周围,小伙伴们似乎坚信设计的世界就是一个idea+一些设计表达,你如何成功叫醒自己,告诉自己真正的设计不靠idea本身,进而告诉小伙伴们忘掉技法拥抱思维呢?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什么是你面前的“倒影”。

倒影

图片出处:https://www.red-dot.org/zh/about-red-dot/magazin/ausschreibung-red-dot-award-design-concept-2019-startet/

在大二这个节骨眼,一方面受到学长学姐各种获奖的刺激而心生向往,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学习与认知的限制,看到大部分厂家推新品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到最表象的“创新点”而看不到为了权衡这些“创新点”而做出的大量妥协(trade-off)。

这样的世界非常可怕,它会无限放大所谓“创新”带来的影响力与价值,而另一方面忽略基础设计方法所构建的“适合用户”这一创新基础。就如同大家都喜欢蛋糕之上的那一颗小樱桃,却忽略了樱桃之下的整个蛋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恰好一不小心看到了、意识到了这里,心中对于那些成功者的敬畏不再那么坚实。那么,恭喜你,你开始认识到这个倒影,祈求突破这个困境了。

突破,要从“怀疑”开始。

怀疑

大二阶段,需要的不是完整和严谨的方法论,而是一种挑刺和批评的审视思维。或者说,需要带着简单朴素的设计评价标准:这个设计是谁在哪里用,如果落地有哪些困难?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大部分概念就是无法落地,大部分创新仅仅是忽略了成本,大部分美感造型根本无法加工。这时候,你开始真正明白了之前“投影”的意义,这样的杠精精神导致你能意识到其他小伙伴目前还尚未意识到的东西:设计思维的萌芽。

于是,你会去考虑为什么概念设计无法落地,于是你开始学习用户、环境或市场对于产品的限制;你开始反思为什么“那些创新”价值没那么大,于是你开始学习材料、结构与人机工程学;你会反问为什么这么美的造型不被量产,于是你开始学习设计的下游:生产加工与品牌定位等。

简而言之,当你尝试怀疑之前的思维的时候,你就必定会开始构建新的思维,恰好,对大部分本科院校而言,这些“新思维”就是大二到大三阶段的设计专项课程。

突破

如果你仅仅以为有了“怀疑”就完成了自我突破,那么还是图样图森破了。真正的突破,来自对于各个专项的综合思考。

即,一方面要学习材料、市场、人机、加工等课程,另一方面更要去尝试如何把他们构建起来,用什么样的思维逻辑把它们贯穿起来。后者,才是真正突破的地方。当你能够遇到设计的课题或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一个绝妙的idea,而是我该调用什么设计方法,如何进行思考的时候。 那么,你差不多开始了自己的突破。

突破过程也许会贯穿你的大二下到大三的过程,也许如同游戏中的探明地图一般一点点展开全貌,照亮世界的光明就是自己的怀疑精神+设计逻辑。

总结

这篇文章,仅仅是给大二年级的学生一个友好的提示,我们希望设计师有设计师的样子,梦想家是对的,但是梦想家也分追梦和筑梦的路径,一边呼号设计与创新一边拍脑袋企图走捷径的行为,是设计师中的匹夫之勇。我们希望现在大二的你,可以先尝试看到真实的设计世界,然后再回到困境,一步步唤醒自己,成为觉醒的设计师。

本次没有书单推荐,因为书单就是你们的专业课,本文想说的,也仅仅是如何综合看待你的那些专业课。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